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为了人类永续发展的良田沃土
为了人类永续发展的良田沃土

为了人类永续发展的良田沃土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4:25:25  点击:11

详情

  为了人类永续发展的良田沃土

  ——写在“2018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之际

  本报记者 冯克 李飞 李纯

  世界的眼光再次聚焦北京,为了人类脚下这方沃土。

  翻开历史看,从采集渔猎到刀耕火种,再从铁犁牛耕到石油农业,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摆脱饥饿的抗争史。在物质丰盈、文明昌盛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8亿多人处于饥饿状态。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5年发布《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显示,全球可耕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750亿吨,约有33%的土地出现中度或者高度退化现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74.4亿增加到90亿,新的粮食安全危机隐然萌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危机的必由之路。5月24日-26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土壤伙伴关系及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共同举办的“2018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来自荷兰、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专家、从业者等160余人,将共同商议全球耕地建设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等问题。

  耕地退化造成了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

  今年4月,联合国框架下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机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发布报告指出,人类不适当的开垦乱伐、不合理的种植灌溉、过量的农药化肥使用等,造成的沙化、酸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耕地退化问题,威胁着全球约2/5人口的生计,人类甚至可能为争夺资源而爆发冲突。

  而且,耕地退化还关联着气候变迁。土壤是地球最大的陆地碳库,耕地的持续破坏会大量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预计未来30年间,将有40亿人口生活在干旱地区,其中5000万-7亿人可能被迫迁徙。到2050年,耕地退化和气候变化将使全球谷物产量平均下降10%,某些地区可能达到50%。

  长期以来,非洲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土壤养分严重流失问题,南撒哈拉地区近1/4的耕地严重退化,单产降低至1吨/公顷,近1.8亿人生活受到影响。曾经土地肥沃的南美洲,由于森林砍伐、集约化农业的影响,成为世界上表土盐渍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21%的人口,耕地长期处于高强度开发中。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保护耕地,已成为维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未雨绸缪,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陆续开始通过高额补贴推动轮作休耕对耕地进行保护。但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以轮作休耕、进口粮替代等措施来保护耕地的现实可行性还比较低。

  不可逆挡的发展潮流、日益增长的民众需求与刚性趋紧的资源约束之间的巨大矛盾,给世界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在高强度利用的情况下对耕地进行保护,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

  谋定全局者,方能谋一域。对于耕地保护这样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来说,要有大战略的指引、大格局的安排才能真正打开当前生存与长远发展的这对相互角力的死扣,这应当成为全人类应对耕地退化危机的共识,这也正是中国在解决耕地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为其他国家借鉴的重要经验。

  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在延绵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南方水田间的精耕细作与北方大地上的田园牧歌协奏出了一唱千年的农耕智慧,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态样本和灵感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耕地保护上升到战略高度,要求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耕地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有质量红线”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逐步破解了在高强度利用的情况下对耕地进行保护的世界难题。

  ——一整套制度织线成网。坚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0亿亩,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占补平衡,并由省级政府行政首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落实推动,实现了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

  ——一系列法规提供保障。我国先后出台了《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条例》等法规条例,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听证制度,耕地保护法治化步入轨道,并健全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违法行为发现机制。

  ——一盘棋格局正在形成。通过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开展“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轮作休耕等举措,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大格局正在形成,三大主粮生产优势区以及大豆、蔗糖、棉花、橡胶等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依次遵循自然规律在全国各地“安营扎寨”。

  ——一整套技术生根开花。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2;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增施、绿肥种植等,2016年全国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长;通过三大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果蔬茶等作物绿色防控,全国农药施用量保持零增长;开展种养结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秸秆还田8亿多亩;修订地膜标准,加强回收利用,农膜回收率达到60%。

  ……

  春天的辛勤耕耘,在秋天会结出丰硕的果实。《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稳中有升,土壤健康状态呈现总体良好态势;2017年,我国在防治荒漠化与土地退化上努力更是荣获了有“政策界的奥斯卡奖”之称的未来政策奖。

  高强度利用情况下耕地保护的“北京模式”

  “北京是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的‘桥头堡’,在耕地保护利用方面,有着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迈进时的典型成功经验。”北京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领头羊”位置的北京,全市耕地数量从建国之初的1000万亩急剧减少到现在的150万亩。为保障生态安全、应急供应,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对耕地的利用达到了极致,平均复种指数1.6,部分蔬菜大棚甚至达到2.0,为全国最高。

  高强度、超负荷的利用,让北京最早感受到耕地质量保护的紧迫性。作为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成员的赵永志,较早地向全社会推广普及“耕地质量也要确定红线”的理念。

  理念的革新带来工作思路的转变。北京市土肥站对耕地质量建设从单一项目上升为系统工程,从绿色生态、循环低碳、治养结合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治理。

  对于京郊农民来说,这些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施肥简单多了,不用为选肥料伤脑筋,村里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推销肥料的。”到了施肥的季节,农户登录“北京市土肥信息网”,3分钟就能打印出一张用肥的“电子处方”,可在线与区土肥站订购专用配方肥,一步到位非常便捷。

  这是北京市土肥站倾力打造的“智慧土肥”系统,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升级版。赵永志介绍,北京市土肥站利用GIS布点、GPS定位,设立了170个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先后采集土壤样品5万个,获得土壤数据600多万个,并与北京第二次土壤普查和30多年京郊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建成了北京市土壤数据库,实现了全市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控。

  为了保证“土肥大数据”真正落地,北京市土肥站采取“将复杂技术物化成‘一袋子肥’”的思路推广配方肥,以土肥站为主导搭建物化技术物流网,农资生产企业、经销企业由生产经销商转变为技术服务站点,形成了一条龙式、站企结合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和科技入户式等服务模式,破解了“卖化肥的无技术,有技术的无实物”的化肥流通体制难题,并大大推动了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应用,全市化肥利用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

  “有机肥好,有机肥政策更好,这是我下乡调研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赵永志笑着说,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是“治标”,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则是“治本”。

  从2007年开始,在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北京市土肥站先后推动实施了“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耕地质量提升与田园清洁行动”“生态标准园创建项目”等项目,有机肥补贴标准也从一开始的250元/吨一路增加到600元/吨。这调动起农民“养地”的热情,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8%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

  为了“攥指成拳”形成合力,北京市土肥站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制定并实施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与综合开发项目”,对分散在财政局、农业局等部门的项目统一规划,对有机肥补贴、配方肥补贴、新型肥料补贴、深松补贴、秸秆还田补贴等进行政策整合、集中实施,取得了“1+1>2”的效果。

  “其实,耕地质量提升难点不在技术,关键在于政府重视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赵永志总结道,十几年来,北京市仅对有机肥、配方肥的补贴资金就高达25亿元。

  连年“养地”,粮丰果优。10多年来,北京市累计推广耕地保护技术4276.74万亩次,化肥用量减少近40%、土壤有机质提高近20%,农作物增产124.66亿公斤、农民增收节支39.01亿元,成功实现了“在高强度利用情况下对耕地进行保护”。

  “2018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在即,回看来路、对比今昔,中国的探索实践为世界耕地保护提供了方案路径,而北京市耕地保护模式则是“中国方案”的生动注脚。通过深入研讨和交流,相信与会各国定能相互汲取有益经验,一起携手为人类留下永续发展的良田沃土而努力奋斗。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