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大峡村:今昔对比就是不一样!
大峡村:今昔对比就是不一样!

大峡村:今昔对比就是不一样!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4:27:41  点击:16

详情

平河乡最边缘的大峡村,隐藏于湖北神龙架与巫山当阳大峡谷交界的深山,整个村子在900多米的半山腰,背靠1200米的大山,门口有一条深幽的峡谷,故名大峡村。全村幅员面积8.46平方公里,辖3个社,现有户籍人口138户428人,常住人口90余人,是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仙境般的大峡村。 何志宏 摄

这个村庄,过去因为贫瘠,村里的人该出走的出走,最后只剩下老弱病残90余人留守。因为闭塞,这个村庄,困着青山守着穷,一直在岩上沉睡多年。

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响起,村庄从沉睡中正在惊醒。如今,在苍翠的山间或岩上,九曲回肠的硬化路,崭新整洁的安置房,鲜活旺盛的各色绿化花草,幽长的栅栏,记录着历史岁月的矮墙老屋、篓箩盆罐……在蓝天青山的映衬下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村庄正以脱胎换骨的清秀呼之欲出,恍若一夜之间成为了镶嵌在岩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峡村

治愚:把脉切断穷根

平河乡宣统委员欧长江是大峡村第一书记,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入户和村民拉拉家常,宣讲县上和国家的脱贫政策以及未来的帮扶措施,再聊聊村民未来的发展规划,村民眼看着村里的变化带来的机遇,都在踌躇满志的规划着未来。欧长江说:“刚来的时候,搞这个事简直让人头疼。你说什么老百姓都不信。”

大峡村的村民地处偏远的高山,长期的闭塞已经让老百姓习惯了贫穷,当脱贫攻坚的政策传进村子里的时候,村民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说到生态搬迁,有政策补助时,大家都说“莫相信那些淡扯扯,政府又是在搞花架子,最后不了了之。”还担心把房子拆了到时连窝都没了,死活都不愿意搬迁。说到要修路打水池,村民第一反应就是不准占自己的田地,或者高价要求补偿。

“志不立,万事不可成。”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这穷根出在思想上,不但老百姓如此,就连村支两委好几个本土成员都如此,习惯了贫穷。因为贫穷,常年养成了“锅里不争争碗里”的红眼病。

是病,得治。快刀斩乱麻,改选村支两委成员,组建积极正能量的干部队伍力量。开会,宣讲,动员,示范,周而复始。终于有几户自愿搬迁新建房屋。当村民看见崭新的水泥房矗立在眼前,亲眼看见人家享受到国家政策补贴时,才敢相信。

过去,大峡村全部是土坯房,破旧萧条。如今,大峡村通过土地收储政策完成生态搬迁,危房改建30户,新建成3个安置点,配置了垃圾清理站和垃圾桶,村民走出过去破旧的危房,住进了环境干净整洁的新房,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纷纷认识到这也许是改变贫穷命运的唯一机会,都开始支持各项工作。

安置点新房。

修路:打开任督二脉

“以前我们这里路不通,就是有东西都变不成钱。”1社63岁的村民董申荣告诉记者。他每年都种几亩地的中药材,就因为路不通,出山进山都需要人力背来回走30多里的山路,有时遇到天气不好,等把药材背到市场上价钱已跌得不像话。

遭受因为路不通造成生活不便,致富梦被阻的困扰的不止董申荣一家,村里几乎所有村民都感同身受,有时为了买一包盐就要翻山越岭来回几十里的山路,卖个猪得请7、8个人工抬出山去来回2天的时间,常常豆腐绞成肉价钱。因为穷山恶水,董申平的妻子扔下3个孩子离开了再也没回来。

路,已成为了困扰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枷锁,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打开阻扰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修路,似乎已成为了干部和村民的共识。2016年,村民自发支持政府新修道路6.8公里,硬化6.8 公里,一条之字形的“48道拐”犹如彩带一样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打通了大峡村的经济主动脉。新修人行便道1.8公里,通村通、通组通达率100%。

48道拐。吴光平 摄

因为路通了,方便运输建材。新修水池3口1400 立方米,解决428口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饮水安全100%。改建村级服务中心及通互联网,从此结束过去“出门靠走,说话靠吼”的尴尬局面。

路通产业活。贫困户董平凤发展了中药材种植10多亩,今年还发展了脆李种植。如今,好多外出的都打算回乡发展产业。董申高的儿子在广东打工多年,听说家乡条件变好了,专程回家查看,打算回乡利用老家闲置的田地山林创业。大峡村如今常住人口90多人,境内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1350亩,森林面积12570亩,地多人少,最低海拔200多米,最高海拔1200多米,结合立体气候十分明显的特征,确立了西瓜、脆李、中药材种植和山羊、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现已在全村发展西瓜种植200亩,脆李种植400亩、中药材500亩,新发展山羊养殖480只。

入社路。

乡村旅游:激活内生动力

大峡村,距平河峡谷入口5公里,距县城100公里,途经巫山县城—机场路风光——当阳大峡谷瀑布群的旅游环线。森林覆盖面积1万多亩,植被良好,空气清新。

岩上人家。

在山上,虽然村民已经住进了舒适的安置房,但还保留着部分农耕生活的原貌,农家的土坯房,相对传统的农耕方式,各色相对老式的农家生活器具,每逢云雨天气,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这些都是如今都市人们正在追逐的一种记忆。

大峡村新颜。何志宏 摄

常言道:“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016年,大峡村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县旅发委要在大峡村开发民宿乡村旅游。袁孝永是大峡村村民,常年在外打工。听说村里条件变好了,要开发乡村旅游,就回乡创办起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大峡村新颜。何志宏 摄

6月15日,是大峡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岩上人家揭牌开张的日子。村民们早早的都聚集在一起忙着张罗。在旅游接待中心四周,新建成的廊桥步道、篱笆草坪、各色露营的帐篷、鲜花绿培、风车、篾篓等各种农具,引得客人赞叹不绝。

在老屋场的矮墙边,屋檐下,摆挂着的大蒜、悬挂着的衣物、叠放的背篓簸箕,老大爷给鸡撒食、大婶筛着粮食,晚餐后在老屋院坝里呈放着三峡皮影,跳着巫音……每一处都是一道原生态的风景。

村民观看皮影戏

老屋映像

乡村、老屋、巫山非遗文化、村民、都市人……这意境难再寻。于是,北京的画家、重庆绘画俱乐部写生来了,成都的摄影家、巫山的本土摄影家摄影来了,上海、武汉各大城市的客人来了,都被眼前一份浓浓的乡愁吸引着,陶醉着。

“一个人发财不叫致富,只有和乡亲们一起发财了才叫真正致富。”袁孝永说。因为才开始还没有效果,好多村民还不敢投入,她就采用合作社入股的方式,让村民通过土地的方式加入,平时还可以到接待中心打工挣工钱。目前,已有23户村民其中16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按照规划,随着以后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将会把农产品的种销结合,让每一户村民都加入到合作社成为股东。

乡愁 马灯

当地村民看着村里变化如此之快,合作社的开门生意如此火爆,一改过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陋习,热心的前来帮忙。都在暗自高兴,纷纷在盘算着,等到二期民宿乡村旅游建设完成后,村里来的人气更旺了,自己也要吃上旅游饭。(向永蓉)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